摘要:比較分析全髖關節置換前方直接入路(directanteriorapproach,DAA)與后外側入路(posterolateralapproach,PLA)術后患者的早期臨床療效。

目的

比較分析全髖關節置換前方直接入路(directanteriorapproach,DAA)與后外側入路(posterolateralapproach,PLA)術后患者的早期臨床療效。

方法

選取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診治的32例(40髖)股骨頭壞死晚期、骨關節炎患者,采用前方直接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例為DAA組,共14例20髖,男11例16髖,女3例4髖;年齡17~83歲,平均72歲;骨關節炎10例13髖,股骨頭壞死4例7髖;術前患者身體質量指數(bodymassindex,BMI)為(23.34±5.63)kg/m2。采用后外側入路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病例為PLA組,共18例20髖,男14例15髖,女4例5髖;年齡22~86歲,平均75歲;骨關節炎9例9髖,股骨頭壞死9例11髖;術前患者BMI指數(27.34±5.30)kg/m2。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前BMI、術中出血量、手術時間、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及術后1個月、2個月、3個月Harris評分。

結果

術前BMI指數:DAA組(23.34±5.63)kg/m2,PLA組(27.34±5.30)kg/m2,DAA組BMI指數低于PLA組,差異有統計學意義(t=-4.81,P<0.05)。兩組術后均無明顯并發癥發生。DAA組術中出血量,術后下床活動時間,術后1個月、2個月、3個月Harris評分均優于PLA組,差異有統計學意義(P<0.05)。手術時間DAA組(124±29.21)min,PLA組(53±10.56)min,差異有統計學意義(t=26.82,P<0.05)。

結論

全髖關節置換前方直接入路可比后外側入路獲得較快的術后康復,較好的早期臨床療效。

關鍵詞

全髖關節置換;前方直接入路;后外側入路;早期療效

典型病例1

62歲女性患者,BMI24.3kg/m2,雙側股骨頭壞死,右側疼痛明顯,行DDA手術,術后12h下床活動、下蹲活動可,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1~2。

典型病例2

43歲男性患者,BMI37.2kg/m2,雙側股骨頭壞死,行雙側PLA同時置換,術后外展中立位丁字鞋固定,術后24h下床平地行走,手術前后影像學資料見圖3~4。

快速連結:骨科點點讚

R74ED41585DDFG


男人吃什麼補精子最快最好 男人一定不能錯過的6種食物海綿體會折斷嗎孕婦吃什麼對胎兒大腦發育好 這4類食物孕期可多吃鐵皮石斛的禁忌是什麼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f6eam2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